探寻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让学生得到最理想的发展。
首 页 新闻频道 部门频道 少先队德育 资源下载 教育督导 教育宣传 校园足球 教学频道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家长频道 每周工作 师生博客 雁过留声 关于我们

□ 当前位置:教师频道>教学叙事


平路与坡道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例题设计一波三折
发布人:姜文敏  发布时间:2014/7/25 10:25:11
 

平路与坡道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例题设计一波三折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课,老师们一般不愿意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引导阐述的较多,而学生真正自主参与探究的范围相对较狭窄。最近,我校的备课组正在进行三次备课的实践,我想给老师带头做示范作用,一起和老师们来磨一磨课,看看经过三次备课后的教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考虑到篇幅的关系,这里主要谈一谈关于本课例题教学设计一波三折的变化:

一折——思维的平路

例1:一辆公共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480

……

设计如下问题:

1、              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2、              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规律呢?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这两种量怎样变化的同时,以手势和语调暗示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一个量变化的,另一个量又是怎样变化的?再从右往左呢?

对于问题2中探究不变的规律,多数学生一开始没有把握探究方向,不知怎么去想。教师提示学生去求一求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多少,再进行观察。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才逐渐活跃起来。

课后反思:

第一次试上对于例题没有做大的改动,主要目的是想观察一下学生通过原有例题来探究正比例意义的反映,看看学生能否自主的进行探究。但试上第一轮下来,感觉很一般,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提问有哪两个量变化,学生去找出两个变化的量。教师提出通过计算比值来观察什么保持不变,学生则开始通过求比值去找寻不变的规律。课堂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转动,气氛沉闷,缺乏活力。

反思这样的课堂,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启发提问,注意到了让学生去思考其中的规律。但是,这样的思维只是浅显的思维,是教师牵引下的思维,就像在笔直的平路上奔跑,只能顺着一个方向跑,没有起伏,没有交叉,在学生的内心不产生冲突。没有学生深度的思维参与,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的学习只能满足知识的积累,而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比较欠缺的。

怎样改变,我们在小组内讨论时,提出修改意见:感觉例题只有一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学生无法深入分析比较,不能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反映正比例的意义。于是,我们又增加了一组数据补充在例题中进行第二次的教学。

二折——平行的车道

例1:一辆公共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480

……

一辆大货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300

360

……

并把问题相应换成:

1、              表一、表二中都列出了哪两种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              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规律呢?

在课堂上,生对于两种变化的量能找到的比较多,尽管回答的时候并不是很完整,但学生基本上还是能感知到,再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对于两个量相关联的变化规律还是能够逐步说出来的。而对于速度不变这样的规律,多数学生仍是无法自己探究出来,需要在老师的指引下被动的去寻找。

课后反思:

第二次的尝试应该说比第一次有了一些进步,通过两辆汽车行驶的比较,学生能够体会到共同的特征,体会到时间和路程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而无需教师再进行暗示和点拨。但对于两种量之间不变规律的发现,还是不能感觉到那种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下,在学生主动的思考下的勃然喷发。虽然例题中多了一股车道,但这也只是平行的车道。还是停留在思维的平路上,没有起伏冲突,没有鉴别比较,总是感到有那么一点缺憾。

我们备课小组开始了三次备课,在前两次试教的基础上,大部分内容都觉得较满意,就是这个例题的出现还不是那么令人舒心。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挥、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的理解才更深刻。”还要改,能改的更好么。查阅了网上和书上的大部分资料,基本停留在我们前两折的基础上。

再回到出发的原点去想。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那么,简单的想,我们能不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发现规律,在是非中去感受正比例,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碰撞,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来发现规律,那不是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于是第三折孕育而生。

三折——思维的坡道

出示例1:

表一

时间/时

1

2

3

4

5

……

路程/千米

80

150

210

260

300

……

表二

时间/时

1

2

3

4

5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

表三

时间/时

1

2

3

4

5

……

路程/千米

80

160

160

160

160

……

设计如下问题:

1、三张表中都列出了哪两种量?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 这是一辆小汽车在上坡、平路和停车时三个路段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讨论一下,哪张表反映的是平路行驶的数据,哪一张表是上坡、哪一张表又是停车时的数据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思考你是根据什么判定出上坡、平路或停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第一个问题中,通过对“表一”、“表二”、“表三”的区别比较,学生能感知到“表一”、“表二”中的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表三”中的两种量没有相关联的关系。

特别是在第二个问题中,学生很容易找到上坡、平路或停车三种状态的对应表格,这时教师紧紧抓住原因分析,让学生思考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如学生在找出“表二”是在平路行驶时。教师设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结束后指明“表二”中的路程时间两种量成正比例,同时再和“表一”的上坡、“表三”的停车相比较,重点讨论“表一”和“表三”不成正比例的原因分析。得出“表三”是因为两种量不相关联,“表一”是因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一定,从而也从反面强化了对正比例条件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自主去探究正比例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比,从而突出了正比例的意义。

三次备课后的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前两次的效果明显提高了很多,感到学生的参与兴趣、思维活跃程度都有了显著地提升。

课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即想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怎样的例题?这样的例题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

我想一个优秀的例题应该有如下特征: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能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价值;能提供学生值得探究的问题,能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过程。

一节好的数学课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心血,深入的钻研教材是基础,反复的推敲实践是关键,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是推动,一波三折的修改是升华。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火花片段脱颖而出。

南京市江心洲中心小学 姜文敏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登录信息
请您登录:

○教师 ○学生 ○家长
  最近更新
2020年南京市生态科技岛小…[图]
[内部]2024年4月统计
中国科学院薛滨教授走进小学…[图]
生态科技岛小学第10周2024.4.22…
垃圾分类,爱我家园 —生活…[图]
生态科技岛小学第9周2024.4.15-…
“我的梦想”[图]
生态科技岛小学周食谱4.8--…[图]
生态科技岛小学周食谱(4.1…[图]
[内部]2024年3月统计
  相关文档
《美丽的丹顶鹤》案例分析
  本站推荐
教导处江心洲中心小学2010—…
学校简介南京市江心洲中…[图]
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在线调查  后台登录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V2020.00611.final md32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生态科技岛小学 地址:建邺区江心洲红星街82号(210019)
电话: 传真:
苏ICP备10226944号] 访问计数: 
读书笔记
规章制度
国旗下讲话
计划总结
教研组活动
课程与教学
师德建设
暑假学习
原创光荣
重要通知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