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首 页 新闻频道 部门频道 少先队德育 资源下载 教育督导 教育宣传 校园足球 教学频道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家长频道 每周工作 师生博客 雁过留声 关于我们

□ 当前位置:教师频道>论文案例


[内部]合作性学习有效性的简述
发布人:朱道亮  发布时间:2014/8/23 9:08:4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可能变得冷漠、自私。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在操作上流于形式,有效性不强。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都更有影响力。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目前,课堂上教师积极尝试构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自主选择伙伴合作。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但是,在现实中,广大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大家一拥而上。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开始分工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背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数“各自为政”,有的一人说了算,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更有甚者是装腔作势,心不在焉。不难看出,合作学习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出现的这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随意运用合作学习,以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以为合作学习可以运用到任何课堂、任何时间。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分类以后,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合不当。

合作学习的时候自然会出现一个个的学习小组,但是这样的学习小组不是随意组合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在分组时,如果能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就会使得小组间力量不均衡,竞争不公平。不仅如此,这样的分组还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有的小组优等生聚集,他们自我优越感强,合作时你争我抢,谁也不让谁,显得十分霸道;有的小组能力较弱,他们胆怯、自卑、缺乏信心,常常出现合作冷场,无法进行下去的局面。再者学生学习内容时刻在变,我们的分组也不能一成不变。老师让我和谁一起学,我就和谁一起学,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常常因分组的局限,不能痛快地学习。这样的合作显然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合作的目标不明确。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含糊、罗嗦,指向不明确。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教师到底要他们讨论什么,合作什么,因此,只能是脱离主题的闲聊。表面他们七嘴八舌、热热闹闹,其实学习盲目低效。此外,教师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它的难易程度,有的目标过于简单,无探究价值,没能让学生动起来,体验“跳一跳,摘一摘”的乐趣。相反,有的目标则定得太难,学生达不到要 求,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畏难的情绪。

三、没有抓准合作的时机。

为了迎合形势,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有的教师动不动就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其实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 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分组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四、缺乏调控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是分不开的。因为在合作的进程中,情况变化难测,未必一一都能在教师预料之中,有时合作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有时合作产生不良情绪,需要教师引导;有时合作时间不足,需要教师调整;有时合作偏离主题,又需要教师纠正……可惜在这时候,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角色,溶入到讨论中,他们“袖手旁观”,甚至在做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因此出现了“华而不实”的合作场面。

五、评价不到位。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哪怕只是一个动作的表示,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信心、带来动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只做结果评价,即对学生的反馈是否正确,离标准答案的距离还有多远做简单的对错点评,却忽视了过程评价,对合作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性、合作诚意、合作技巧置之不理,视而不见。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不科学的,降低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导致了“合作学习”功能异性化。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定对策进行改进我们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一、         组建合作小组要灵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小组应该灵活组建,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目前,教学中分组的方式比较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静态合作小组和动态合作小组。静态合作小组的特点是小组成员与学习地点相对固定。有同桌组成的学习组,也有以座位的前后两排共四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准社会团体”。这种小组合作形式便于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能最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它被教师接受并广泛使用。动态合作小组特点是构成小组的成员没有固定,而是根据每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由学生按照自主选择的相同类型的学习内容自由临时组合在一起。他们之间是一种临时性的“志同道合”的关系。动态小组学习方式比静态小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空、学习内容等方面更具有开放性,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课文篇幅较长,而段落内容在结构、手法等方面基本相同的文章的教学最近,又出现一种新的分组合作形式,很受教师的青睐。一分组,教师便亲切地说:“找你的好朋友去吧!”我想,这种分组关注了学生合作的意愿,是学生“想做的”,无疑也是受孩子们欢迎的。但,可以偶尔为之,不能天天如此。好朋友固然是好的合作伙伴,但只会找好朋友的合作未必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应该注意到一点,既然今天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进行更大更广阔空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基础。那么,我们在分组时就应该尽可能地是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量的输入和输出。所以,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应做到心中有数,除了考虑身高、视力以外,还要考虑学习成绩、各种能力、思想品德、男女性别、家庭背景、学习内容等因素,遵循“兼顾个体差异,能力互补”的原则,便于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同时也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

为了让合作小组的所有成员人人有事可做,小组里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组内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力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发挥自己的长处。

二、         明确提出合作目标。

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课堂上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组织与帮助作用,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会变得十分盲目,并呈现散漫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系统的认知结构建立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语文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是对过去只重基础训练的惟理性化的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矫正,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没有打下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不会有更高的发展。很多特级教师在给六年级的学生执教时,还不忘出示“阅读秘籍”即坐姿要端正,读书要专心,找出重点句,圈出不懂字,听后深有感触。因此,我认为在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与学生学习实际,科学地设计语文基础、读书方法训练目标与合作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等。

三、         恰当的时机运用合作。

课堂上合作要抓住时机,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愿望,不痛不痒地为环节而环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这时的分组合作,才有效益,才能调动小群体集体的智慧,才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好时机把握住了,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学生个人的自学准备。一般来说,课堂上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或学生的问题提出以后,没有任何中间过程,即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便吩咐一声“小组讨论”, 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主要内容探讨,天马行空。合作不是说开始就开始的,这不符合人的思维规律。我个人认为,合作是在个体思考得出结论,或个体思考遇到障碍的时候,才应采取的方法。没有个人的认真思考,没有掌握材料和事实,没有表达必须的言语的积累,就无法组织有益而且有效的合作,也不可能通过合作使大家得到提高。因此,分组合作也要考虑一个延迟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发现的机会。

四、         适时地进行调控。

要使小组合作活动中取得实效,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羞于启齿时,则要教育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则有利于进步。只有突破羞于发言的心理障碍,才能获得与他人平等地参与合作的机会。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作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慧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一味指责任何冲突 ,应鼓励他们去协调合作中的认知冲突。合作学习中的认知冲突,是智慧的碰撞,是切磋学习不可多得的在出现冲突到协调的过程可以促使孩子从更多角度,更细致地去考虑问题。可以促使他 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有助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发现新知,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克 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学习尊重、理解、欣赏他人。从而提高与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

合作前先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再在小组合作中,要给学生留有松紧适度的时间,既不要时间太紧,形成“假合作”,又忌让学生漫无边际合作下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形成“浮合作”。

五、         科学地评价合作效果。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诚意,合作技能技巧和小组总体成绩等方面作为学生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进一步将语文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如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在合作学习的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缺乏倾听的习惯,对其他组的发言一味地指责或批评,后进生受冷落等现象,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还应注意:

1.              虚心听取,学会欣赏。

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 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比如在小组学习生字时,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大家都来读;也可以是“分配任务”:你来拼读,我来说字体结构,他来说认字方法等等,这样只有认真倾听,自己才知道别人说到哪儿了,转而完成自己的任务,做到生生互动。

2.              关注差生,共同成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一些学生发言过于踊跃积极,不让别的同学发言。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使他们想到去寻求帮助。也可以把组内分工的任务交给他,并督促他分好工后要遵守合作的规则,不抢别人的发言权,但允许他指导别人。些不爱发言的同学。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气氛,并有意识地安排他独立完成一些内容,让他感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朗读擂台赛形式来朗读课文,教师可指定小组中不善于朗读的后进生,让小组成员一起合作指导、帮助他,让他读好,从而代表本组参加比赛。这一来,小组成员自然而然就把合作中心放在这些弱势群体身上,同时在合作中共同提高。让每一位同学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同伴负责。除非他们的组员获得成功,否则他们自己也不能获得成功。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与其他组员的努力结合起来,完成某项任务。因此,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促使我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一点一滴的积累,既保证量又保证质,真正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登录信息
请您登录:

○教师 ○学生 ○家长
  最近更新
2020年南京市生态科技岛小…[图]
[内部]2024年3月统计
生态科技岛小学周食谱(3.2…[图]
预防校园欺凌 共建和谐校园…[图]
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课堂…[图]
生态科技岛小学周食谱(3.1…[图]
生态科小开展妇女节主题插花…[图]
生态科技岛小学周食谱(3.1…[图]
生态科技岛小学开展“传承践…[图]
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图]
  相关文档
  本站推荐
教导处江心洲中心小学2010—…
学校简介南京市江心洲中…[图]
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在线调查  后台登录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V2020.00611.final md32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生态科技岛小学 地址:建邺区江心洲红星街82号(210019)
电话: 传真:
苏ICP备10226944号] 访问计数: 
读书笔记
规章制度
国旗下讲话
计划总结
教研组活动
课程与教学
师德建设
暑假学习
原创光荣
重要通知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