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学琴博客

  知足常乐,快乐每一天!
■ 首 页部门频道资源下载教育宣传校园足球教学频道教师频道学生频道家长频道关于我们荣誉榜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农历甲辰【龙】年四月初七

  正文
学“法”入心
发布时间:2014/9/17 10:58:26  作者:季学琴  点击:6159

学“法”入心

多年来,我感受到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天生具备,也不是教师经过作文课堂教学所能形成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将“写作”清晰地分成了三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写话”阶段,这是第一年段(我们通常所说的低年段)。这个年段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教育,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形成“自我甄别”,只是听取的现象,对于许多的知识还存在着“接受”的状态。同时,他们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些便是对低年段的“写话”要求,简单易行,“兴趣”“想说”“乐于”等要求具体而明确。

我们无需更高的要求,无需更多的提示,培养是这个阶段的主导方向。

“习作”阶段,这是第二、三学段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这两个阶段细细的隔开去思考:第二学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年段,三、四年级)应该是“习作”;第三学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年段,五、六年级)应该是“写作”,直至第四学段(即中学阶段)都属于这个范围之内。高年段习作技能是在中年段习作技能基础上巩固出来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升”:懂得交流、养成习惯、分段表述、交换修改、习作速度,这些词告诉我们对于高年段学生的习作训练一定“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简言之,我们要教给高年段的学生习作“法则”。

《黄山奇松》(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16课)写了黄山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这是一篇典型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为了能够让学生把握整体感知、细节描述的方式,我没有急于对文章进行分析,而是回顾了三年级的《庐山的云雾》。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第一步骤,我让学生对这篇文进行了阅读,并且对整篇文的构段方式进行了分析。孩子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回头再读三年级曾经学习过的文章,不是很困难,时间不长,有许多老师提出了是“总(总写庐山秀丽景色,特别是云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总(云遮雾罩的庐山,让人流连忘返)”的构段方式。

为何让孩子们做如此的阅读之后的训练,依据在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有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了解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述方法,才能理清阅读思路,才能将文字的内容入心。

有了这样的整体“阅感”,我继续深入,做了第二步骤的安排:请细细阅读每个部分,作者在描述庐山云雾时,采用了哪些具体的表达手法?具体到哪些语句,圈划出来?

孩子们对300字不到的文本又进行了细读,并且做了许多批注,最终得出的结果有如下: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孩子们都说了这是排比,但有的孩子提出这是整体介绍庐山时的表述方式,不是针对庐山云雾。统一了这点意见之后,我们将此方法也归纳到我们的收获之中。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有孩子说了此处用了排比,叙述了千姿百态庐山云雾的两个方面,用了分号,我们也接纳了这样的意见。在这里还有的孩子说到了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原因是“戴在山顶上”的行为只有人才具备的,庐山不具备。当时,张世涵、江灿等孩子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觉得这样的句子的重点在“云雾……就像……”这样的形式上,而不是“戴在山顶上”,更何况这里有明显的本体、喻体(孩子们直接讲述了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顺应这点,大家一致也同意了第三自然段语句的表达手法。


分类:学生频道 > 语文学习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季学琴
 打印本文 另存为Word文档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百度收藏

上一篇:“伟大”的“巨人”  下一篇:电教使用记录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博主资料

学校:南京市生态科技岛小学
日志:194篇
评论:36篇

demo
 最新日志
[内部]那一定会更好
[内部]司马光教案
[内部]三年级期中练习卷
[内部]泰戈尔介绍
[内部]三年级上生字组词
学生成绩
学生体育检测合格率
防震防灾演练
父爱如山——国旗下讲话
节能环保[图]
 最新评论
 相关日志
 一周热门
 最新图片
 日志索引
■『部门频道[2篇]
■『资源下载[37篇]
■『教育宣传[8篇]
■『校园足球[0篇]
■『教学频道[8篇]
■『教师频道[8篇]
■『学生频道[40篇]
■『家长频道[2篇]
■『关于我们[89篇]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管理登录